Taipei x Taiwan Blogger
pixnet 痞客邦
我是lulu ,寫寫日記,拍拍影片,共享美妝情報、美食,保養創作
工作請洽 aess11520@gmail.com
農曆12/27是奶奶的忌日,天氣微涼,心裡卻是熱熱的,
因為家裡廚房從早就開始飄著一股熟悉的香氣,
那是屬於奶奶的味道。
雖然人已經不在,但她煮菜時的身影、手中的湯杓、
甚至小聲哼著的台語老歌,
全都透過一道道熟悉的家常菜,
回到我們的餐桌上。
一碗羹湯,一段記憶
首先登場的是那碗紅褐色的「肉羹湯」。
滿滿的筍絲、木耳、肉條和勾芡的湯底,
每一口都像是小時候午睡醒來後,
奶奶會端來給我墊肚子的溫柔。
我永遠記得她說:
「這個要趁熱喝,才會感覺到媽媽的味道。」
雖然那時還聽不太懂,但現在才明白,
她說的是「家的味道」。
筍絲滷豆皮:奶奶的代表作
是筍絲滷豆皮,這是奶奶最愛做的菜。
豆皮吸滿滷汁,每一口都有層層分明的鹹香,
配著帶點酸香的筍絲,吃起來特別有層次。
這道菜看起來樸實,但煮得好壞其實很講功夫,
滷到剛剛好,不油不膩,是奶奶最得意的拿手好菜。
清甜玉米丸子湯:溫暖又解膩
再來這一鍋玉米丸子湯,湯裡的玉米、
白蘿蔔和貢丸,色彩繽紛,湯頭清甜,
是一鍋連小朋友都會愛的家常湯。
奶奶以前總說:「要有湯,這樣胃才不空。」
這碗湯,就是她對家人最貼心的照顧。
炸物拼盤:酥脆中的童年回憶
桌上的炸物拼盤有兩種,一種是炸紫菜捲,
一種是炸地瓜圓片。
小時候放學回家,最期待奶奶說:「今天有炸的喔!」
酥酥脆脆的紫菜捲一咬就卡滋作響,裡頭包著豆腐和冬粉,外酥內嫩。
地瓜圓片則是天然的甜,不加一滴糖,卻香得讓人停不下來。
燻鴨:簡單卻實在的手藝
這道燻鴨,是奶奶從市場挑,自己手工做的。
她說:「自己做,才知道吃了什麼。」看似簡單,
卻最考驗火候與手勁。
這份心意,現在由媽媽傳承下來,代代延續。
滷味拼盤:濃厚的家的底蘊
還有這一大鍋滷味,豆干、海帶、雞翅、豬皮、
筍乾通通滷到入味,香氣撲鼻。這就是過年或拜拜時,
奶奶必定會準備的經典款。吃滷味時,
家人總會開始聊起以前的故事,像是某一年冬天,
奶奶煮了一大鍋滷味,全村的鄰居都來家裡吃,笑聲比飯桌還熱鬧。
番茄茄子煲:酸甜滋味藏著慈愛
這道用紅通通的番茄燒出來的茄子,軟嫩中帶點微酸,
是奶奶「變化菜單」之一。
茄子燒得軟爛但不過頭,醬汁濃郁,
吃起來開胃又下飯。
這道菜,像她的個性──溫和又帶點小脾氣,但越品越有味。
人蔘白菜湯:身體與心靈的補品
最後,是壓軸的人蔘白菜湯。
這鍋湯奶奶只會在重要的日子熬煮,說是補氣養身。
人蔘香氣淡雅、白菜熬得軟爛、湯頭溫潤不燥。
這不只是補湯,更是奶奶用歲月熬出來的愛與智慧。
今天我們不是單純在吃一頓飯,而是在用舌尖回味對奶奶的思念。
她雖然離開了,但她的味道,卻深深烙印在我們的生活裡。
每一年忌日,我們都會用這樣一桌菜,
和奶奶一起吃飯、說話、笑一笑。只要這些味道還在,奶奶就一直在我們心中。